2014年台灣生技類股總市值首次破兆,2015年浩鼎成為台灣首間市值破千億的生技公司,生物科技也在新政府規劃下成為執政主軸。過去台灣生技發展不論是製藥或醫材,多數公司仍位於產業供應鏈的中段,缺少上游開發、智財經驗,下游終端銷售品牌、通路渠道也普遍缺乏。TrendForce生物科技研究經理黃公暉表示,未來台灣生技不僅在上下游要多所發展,資金投入、人才培育也須預先準備,才能在全球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並參照電子業發展經驗,藉政策主導產業,加大力度在長遠的規劃,相較短期內追求出口、市值更為重要。
新政府的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規劃,六大行動方案皆脫離不了資金的投入。如新加坡、以色列、愛爾蘭等國,生技發展也是以大量資金投入為後盾。國內生技公司可透過取得科技事業證明,取得上市櫃的資格,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直接幫助國內廠商加強國際化的連結,快速獲取經驗,同時增強企業整併的實力。
黃公暉表示,除國家資金、民間創投資金外,全球生物製藥發展較好的國家,賦稅高低亦為重要因素。台灣如要吸引國外廠商投入,或加強廠商的競爭力,稅制調整就成了必要考量。企業、員工的稅制,甚至外國人在台工作的制度等,都必須直接跟國際競爭。且隨著生技新藥條例的修法,非侵入式醫材有望也納入其中,亦是透過調整課稅,鼓勵資金投入人才及長期研發工作。
力圖長期穩定增資,以政策扶植促進產業升級
黃公暉指出,開發時程長、高度專業性、不確定性高,是生技產業的特色,與電子業短期產生營收、產業循環快速的型態完全不同,故投資的心態也有差異。
黃公暉表示,生技資金長期且穩定的投入,比一窩蜂投入更為重要。近期台灣通過永續型創投公司可上市櫃,就是一大進步,鼓勵創投公司投入資金大、風險高、回收期長的新創產業,不僅可以穩定企業的資金來源,也避免資本市場的短期波動性影響公司長期策略發展。
過去傾全國之力發展的電子相關產業,就是由政策針對產業做主導性發展。但近年來在”圖利特定廠商”的大帽子下,已無有效帶領台灣發展的政策。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投入的資金已經不多,若是不能集中菁英式的發展,台灣的產業發展仍會是多頭馬車、一盤散沙。因此當新執政者提出政策性主導產業,將會是台灣下一波產業升級最需要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