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日旺季過後,中國須在6月底前併網的拉貨潮也將進入尾聲。TrendForce旗下綠能事業處EnergyTrend研究副理林嫣容表示,2016年太陽能需求在農曆年後逐漸轉淡,最先受影響的,就是訂單相當集中於一線垂直整合大廠的兩岸電池片廠商。中國電池片在年後陸續跌價,台灣電池廠近期也因相互搶單,出現大幅度降價的趨勢。
台灣太陽能電池片過去除中國一線大廠訂單外,還有歐洲及日本市場分散出貨風險,然去年以來,日本當地廠商由於補助下調,對價格較高的台灣電池片下單大幅萎縮,轉而向與大陸垂直整合大廠合作,使得2015年台灣對日之電池片出貨量腰斬。歐洲市場則是需求萎縮已久未見復甦,故台灣龐大的太陽能電池片產能只能將火力集中於中國垂直整合大廠、以及其越南、馬來西亞等第三地合作代工廠。
去年以來電池片供不應求的熱潮大多是由中國內需搶裝潮所推動。林嫣容表示,中國內需若開始鬆動,漲幅過高的台灣電池片即首當其衝。尤其天合光能、晶科、阿特斯、晶澳等一線大廠是台灣各間電池廠大戶,若出現砍單,電池廠瞬間空出大比例的產能須填補,一旦有廠商選擇低價求售填補產能,即會出現快速跟跌的骨牌效應。
近兩週台灣電池廠不斷與下游客戶拉鋸,價格最終仍然失守,直接由原先超過US$0.342/W左右之價格跌至US$0.335~0.338/W,跌幅劇烈。大陸也因二三線小廠眾多,低價搶單效應更加明顯,廠商為維持稼動率報價不斷創低,已由農曆年前的RMB 2.45/W降至RMB 2.3/W左右的水平,陸續也會有業者繼續降價求售,價格仍將持續走弱。
林嫣容指出,由於今年度中國受到補貼發放、棄光限電等問題,內需將遠不如預期的20GW樂觀,新擴充的產能帶來嚴重供過於求的問題將顯現。尤其兩岸電池三月的報價出現超過US$0.01/W的跌幅,超過市場預期的每月US$0.005/W緩跌,電池廠為維持利潤,也將回頭向上游矽晶圓廠商殺價。因此三月起整體供應鏈都將因電池片的領跌而陸續走弱,顯示太陽能量價高峰已過,甫轉虧為盈不久的廠商若沒有第三地利潤較好的產能、或是更靈活的營運方式,第二季可能又將面臨虧損的挑戰。
相關文章
相關報告